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

古之所謂名臣,謝弘微當之






「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。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」這首唐人七絕,傳誦已久,詩意是朱雀橋邊、烏衣巷裡的豪宅已經易主;標誌著高門大族的凋零,讓人感慨,這也是歷史發展的重大變化。這樣的理解,當然無誤,由於缺少細節,以致稍欠韻味,不耐涵泳。
我們要從鳥衣巷的一座豪宅說起。東晉末年,這裡是謝混的住家,謝混是謝琰的兒子,謝安的孫子。謝混風格高雅,意境玄遠,其風華為江左第一,襲父爵,尚公主,儼然謝家宗族領袖。謝混平時很少與外界交往,社會上名望很高的人也不敢貿然造訪。而他常在烏衣巷宅第與謝家子弟談學問論詩文,時人稱之為「烏衣之遊」。謝混的詩,「昔為烏衣遊,戚戚皆親姪。」即記其事。讓我們看看史書怎麼記載宅邸中的這些謝家親姪。

謝晦,「非常漂亮瀟灑,口才便給,言談幽默,書讀得多,文章寫得好,知識淵博,又有見識。(美風姿,善言笑,眉目分明,鬢髮如點漆,涉獵文義,朗贍多通。)」謝晦能力極強,劉裕「非常欣賞,進軍關中,許多重要的謀略與事務,都交他處理。(深加愛賞,從征關、洛,內外之任悉委之。)」謝晦曾與謝混同時出現在劉裕面前,劉裕說我一次看到兩個玉人。謝晦兄謝瞻,「六歲就能寫出好文章,所寫的兩篇文字,當時名士都感到驚訝。他與謝混、謝靈運都有很高的名聲。(六歲能屬文,為〈紫石英贊〉、〈果然詩〉,為當時才士所歎異。與從叔混、族弟靈運俱負有盛名。)」,謝靈運更是六朝文學史上不可不提的大人物,史書記曰:「年輕時努力學問,讀了很多書,文章寫得漂亮,與顏延之並稱,號為江東第一。謝混深知他才華出眾,也非常欣賞。(少好學,博覽群書,文章之美,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。從叔混特知愛之。)」謝弘微呢?史書上這樣寫:「年紀很小的時候,神情端正嚴肅,思慮精細專注;話不多,但都在關鍵時刻發言,讓人留下印象。他的過繼叔父謝混素有知人的名聲,見到這個孩子,覺得非常特別,對弘微父親說:「這個孩子,很有內涵,將來必成大器,有這樣的兒子,一生就滿足了。(童幼時,精神端審,時然後言。所繼叔父混名知人,見而異之,謂其父曰:「此兒深中夙敏,方成僅器,有子如此,足矣。」)」
我們大可以想像一下,謝混與這些謝家子弟在一起談學問,析疑義,評文章,賞詩賦,展現了怎樣的情景,醞釀了怎樣的氣氛。青年才俊,盡情發揮,固然精彩紛陳,而其言行舉止,亦無不盡在謝混眼中;他看到了謝晦等人才華既高,辭藻又美,引經據典,滔滔不絕,說話最少的是謝弘微,但弘微往往幾句簡單的言辭,讓人無不嘆服,謝混也特別讚賞,稱他為「微子」。謝混對大家說:「你們學識淵博,口才又好,但是大家聽了未必心服。至於領會精義,用簡單的話語,表達深刻的道理,你們和我都要同意:弘微做得最好。(汝諸人雖才義豐辯,未必皆愜眾心,至於領會機賞,言約理要,故當與我共推微子。)」謝混還對每一位侄輩都下了評語,指出特長所在,以及缺失之處,唯有弘微都是褒獎稱贊的話,未指出任何瑕疵。謝混勗勉本家子弟:「大家要努力啊!你們要負起社會文化上的責任,每個人如能改掉自己的缺點,就可以做得很好。(數子勉之哉,風流由爾振,如不犯所知,此外無所慎。)」請參見《晉書.謝弘微傳》。這段文字,我們看到了謝混何以特別欣賞弘微,我們也觀看到了「烏衣之遊」;我們再讀到「烏衣巷口夕陽斜」這句詩時,應該可以感受到它那豐富高雅的意蘊了吧。
東晉末年,劉裕與劉毅失和,兵戎相見,謝混支持劉毅,失敗,處死。朝廷命謝混妻晉陵公主改嫁,公主不從,朝廷下令離婚,公主把謝混家的一切交給謝弘微處理。謝混地位隆崇,有田產十幾處,僮僕千人,只有兩個女兒,年紀又小。一切事務都由弘微經理,他就像替公家辦事,一文錢,一尺布,都記載得清清楚楚。東晉結束,劉宋代立,晉陵公主降為東鄉君,以其節義可嘉,還回謝氏。這時距謝混死,已有九年。老太太回到舊家,看到屋宇依然,而且修繕完備,倉廪充實,管事的人與過去無異,田產方面尚且有所增添。弘微全部交給老太太,老太太說:「謝混一生特別看重這個孩子,真是有知人之明,可以含笑九泉了。」隨著老太太一起回家的親人故舊,見到這個景象,沒有人不從心中發出讚嘆,甚至有人為之涕泣。我們要問:為什麼會流下眼淚?因為太感動了,為什麼這麼感動,因為太難得了。大家看到太多外人侵佔,家人爭奪的事例,怎麼有人像謝弘微這樣,辛苦九年,全數奉還,加上盈餘,一絲一縷都不取?謝弘微也真是太了不起了!
沒多久,老太太死了,留下鉅萬的資產,園宅十餘所,各地有事業,奴僕數百人。大家都說,室內資財,給兩個女兒,田宅僮僕,歸謝弘微,弘微一無所取。我們要問:為什麼大家認為應該這樣分配財產?大概那是當時的一般慣例吧。謝混的女婿殷叡好賭博,聽到弘微分毫不取,就奪取妻妹、姑母分得的財物,以還賭債。謝混家人受到弘微的感召,也都給了。弘微的表哥劉湛認為弘微的做法很不對,說:「天下的事,有一定的處理方式,你這樣處理,如何去做官處理民間的事?」弘微笑而不答。有人說:「謝家累世財產,給這個姓殷的賭光了,完全沒有道理。你看到了不制止,就像把東西丟到江海裡,說是自己很廉潔。你只為了要一個好名聲,弄得家用不足,這也是不對的。」謝弘微說:「親戚爭家產,這是最不好的事。今天,他們家裡的人都不說話,我有什麼立場去說些什麼,讓他們你爭我搶呢?況且,分多分少,都不至匱乏,身死之後,還能關心財產多少嗎?」
我們看到,謝家親友看不來殷叡的行為,希望弘微加以制止,似乎給了弘微很大的壓力,但弘微不改初衷,不加理會,理由何在呢?我想,弘微最重視的是不要爭奪,尤其是親戚之間,能讓則讓,只要生活無匱乏,多則多用,少則少用。家人相處,理應寬容,親情無價,最應珍惜。所以,他說:「親戚爭財,為鄙之甚」。親情重於金錢,就是他所堅持的理念。
謝弘微是宋文帝的重要輔佐,參與機密,與王華、王曇首、殷景仁、劉湛合稱「元嘉五臣」,宋文帝之所以締造「元嘉之治」,五臣居功厥偉。謝弘微志在做事,不求權勢,每有意見,或論及時事,必將上書手稿焚毀,他人不知其主張。謝弘微雖然生活儉約,但很講究飲食滋味,而且盡其豐美。宋文帝聽說了,要到他家嚐鮮,弘微盡力準備,用餐之後,親人問他與皇上談些什麼?弘微就用其他的事支開,完全不提君臣談話的內容。所以,謝弘微在宋文帝朝政方面的貢獻,幾乎無資料留存,史書亦無有關記載。
弘微的哥哥謝曜,也是烏衣之遊的謝家子弟;元嘉四年卒,弘微長時間吃素,過了禮制的時日,仍然不改。名僧慧琳看到弘微只吃蔬菜,就說:「你的身體不好,氣色欠佳,應該恢復平常的膳食,素食日久傷身,不合道理。」弘微說;「服喪的禮制,可以遵守;但是心中的哀痛,無法除去。」弘微少年喪父,事兄如父,兄弟之間,感情極好。這個事例或可說明,謝弘微特重親情,不只是遵守禮制,更是發自心性。
《通鑑》中記謝弘微事,主要是謝混死後,經營產業與不制止殷叡因賭借債兩件事,「烏衣之遊」與弘微飲食豐美,宋文帝親臨品嘗;以及他與慧琳道人交談之事,均未記載,我們只能從《宋書》中讀到。我們看看《宋書》撰者沈約怎麼說謝弘微,請看〈謝弘微傳〉的最後一段:「有人問史臣,王惠這個人如何?答:王惠可以『簡』字說明。又問:那麼王球呢?答:可用『淡』字描述。再問:謝弘微呢?答:『簡要但沒遺漏,淡雅却不隨便。古人所說的「名臣」,弘微是稱得上的。』(或人問史臣曰:「王惠何如?」答之曰:「令明簡。」又問:「王球何如?」答曰:「倩玉淡」。又問:「謝弘微如何如?」曰:「簡而不失,淡而不流,古之所謂名臣,弘微當之矣。」)」謝弘微的一生,或史書上所載的事跡,我們看不到政事上的重要貢獻,也讀不到文學上的佳句名篇,沈約十分推崇,說他可以推許為古人所說的名臣,其故安在?
首先,公認的士族領袖謝混眼中,弘微高於其他侄輩名士。就事功言,謝晦輔佐劉裕揮軍關、洛,所謂「入關十策,晦有其九。」可見其人謀略之高明,深受劉裕倚重。就文學言,謝靈運更是一代巨匠,沈約《宋書》靈運傳的史臣曰,將靈運與顏延之並舉,說:「靈運意境的高遠,延之體裁的細密,足以與前賢並列,亦可做後學典範。(靈運之興會標舉,延年體裁明密,並方軌前秀,垂範後昆。)」頗致推崇。但是,整體看來,謝晦、靈運都不如弘微,這是謝混的論斷,也為沈約所採納。
其次,謝弘微既是元嘉五臣之一,不可能在政事上毫無建樹。我們看到,弘微的任何主張與建言,都只讓文帝知悉,而且要言不煩,言必有中;再者,絕不流傳於外,更不誇示炫耀。弘微的做為,讓我想起三國時代吳國丞相顧雍。關於軍國大事,處置策略,顧雍只在孫權面前陳述己見(軍國得失,自非面見,口未嘗言)。朝廷商討政事,顧雍發言,態度雖然溫和,對道理則十分堅持(辭色雖順而所執者正)。所提政策施行獲得成效,功勞歸於孫權,未見採用,則絕不對外泄漏。王夫之在《讀通鑑論》中,高度肯定並贊揚顧雍,稱之為「人臣典範」。謝弘微的為政風格,庶幾相同。
第三,我們看到史書記載的重點,特別是《通鑑》的選錄,並不在於謝弘微做事的風格,而在於他做人的品格。自幼受知於謝混,報答的方式即就是盡力做好應做的事,讓謝混的未亡人說一句,「謝混真是有知人之明,可以含笑九泉。」謝混女婿無行好睹,侵奪家業以償賭債,他的處置仍然以親情為重,錢財為輕,不以錢財之故,壞了親戚感情。儘管在「事理」上,難以饜服眾人,但就「感情」而言,則有其意義。弘微歸還謝混產業,觀者感動,至於泣下;而縱容殷叡惡行,為人不解,讓人氣憤。此二事,弘微處理,狀似平淡,其實至為不易,非有極大之內在力量,亦即深厚之心性修養,是無法做到的。讀弘微傳記,或僅讀《通鑑》所錄,讓人留下至深印象者在此,也是史書記載特別著重之處。簡言之,史家視謝弘微為「名臣」,在其修為,在其人格,此亦中國傳統史學之特色所在。或許,我們可以說一句:「讀了謝弘微傳,覺得喜歡,非但認識了這位歷史人物,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多了一點認識。」
1052016)學年度第一學期新竹清華的「《通鑑》選讀:南北朝」課程,期中測驗有一題要同學寫寫所讀內容之中,覺得最喜歡、最有印象、最不解……的事,一件、二件或三件。材料系二年級戴于捷同學答案中有這麼一段:
第二是謝弘微的事,其實對這個人我沒什麼感覺,但當時老師說:「若你覺得你喜歡謝弘微,覺得他漂亮,好帥,那你就讀懂了中國史。」我以前常常覺得事情的解答只有一種,如何把事情做好,都有一定的方法,就跟寫數學、物理一樣。可是隨著年紀增長,我才明白很多事不是那麼簡單。同樣的事在不同人手上,即使他們都知道如何處理,結果往往不同,這樣的想法與老師在中國史中強調「人」的重要性產生了連結。讓我開始去品味每個人物在歷史中的行為、決定,不再只是從事件本身探討,而可以更深入地體會當時「人」的想法,用「同理心」去看待每件事的緣由,我也因此獲得更多的樂趣。
戴同學說他對謝弘微沒什麼感覺,這很正常,讀了就喜歡,要有一點閱讀典籍的經驗,或對文字的敏銳。但他却從閱讀史書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習歷史,重視「事」與強調「人」是兩個不同的方向。過去只讀了些「事」,現在知道要多讀讀「人」,知道要運用同理心去看看人們的想法,看看他們如何做決定,這樣才會對事情有了全面且深入的了解;非但知識有所增加,還可以得到更多讀歷史的樂趣。我想,這也就是我們做為教師講授歷史,特別中國史課程,應該著重的地方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2017210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